陕北白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5/11/20 点击次数:1632次 作者:管理员
陕北白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
陕北白绒山羊以绒毛纤维细长、洁白如雪、不含两型毛等优势成为陕西省榆林市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受外来种羊不断引进和推广的影响,白绒山羊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个新种类育成后,若不进一步选育进步、提纯复壮、稳固遗传功能,持续无序的地杂交、改进,加之漂移、渐变、自然选择等作用,将造成优秀基因频型率降低,必定会形成种类质量下降。
榆林市发布陕北白绒山羊种类后,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既没有进一步提高选育水平,又没有采取应对的维护措施,致使羊绒纤维变粗,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注重。
由于白绒山羊种类育成后处于自然发展形态,出现了产绒质量和数量与产肉的矛盾、生态维护与资源应用的矛盾、遗传资源维护与增长养殖户支出的矛盾等。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
划分种羊与商用羊 创立遗传维护新机制
陕北白绒山羊数量之大,无论从人力、财力、技术上目前还无法做到平衡开展。如果按照羊绒质量等技术目标,将现存栏的400万只白绒山羊分为种用羊与商用羊分别对待,既能选育提高种类质量,又能增加养殖户收入。
建立种羊基地,逐渐选育进步 选育提高是维护的前提,因此,走建立种羊基地(户、村、乡)逐渐开展的道路,根据目前的情况,逐步建立占白绒山羊总数10%的陕北白绒山羊种母羊基地;为约30万只~40万只种母羊颁发种羊证书,杜绝外来基因的侵入,向羊绒细长、产绒量高的方向选育,专门出售出色种羊;种公羊由技术部门一致选拔、分配,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开发白绒山羊产肉潜能,创立品牌 约占90%的羊(约350万只)应作为商用羊,遵循经济规律,开发产肉潜能,向体大、繁衍率高(双羔、一年两胎)的方向发展,提高养殖效益。这样既合理应用了白绒山羊的产肉功能,又无须破费财力、人力,培育出肉用羊种类,带动农户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由数目型向效益型转变,改变少数养羊户养殖效益差的问题。
稳固资金参与
种类资源维护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畜牧法》规定,“国家树立畜禽遗传资源维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因此,榆林市农业开发经费应优先支持白绒山羊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开拓项目投资渠道,提高投资项目监管力度,使资金、技术与养殖者相联合,确保项目的建立能到达预期效果。
创新养殖技术体系,树立高效生态养殖观
推行“四位一体、五配套”高效养殖模式 做到种类优秀、技术先进、饲草充足、运营四位一体,以及圈舍设施完善、运动场宽阔、加工机械完备、储草棚窖完全、羊均1亩优质草地落实五配套。
按羊的需求,合理布局饲草种植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大农业思想,调节种植业构造,使种植业由粮食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饲草种植按羊的需求合理布局,按比例增加禾本科饲草种植。
规模养殖 据笔者调查,种羊养殖户近两年以养30只-50只适繁母羊(饲养量80只-130只)效益最佳;商用羊年肥育出栏应在300只-500只以上为宜。
大力推行科学产羔技术 应用白绒山羊的繁衍潜力,在提高产绒量的同时,注重繁衍率的提高,有计划地布局配种,实行一年两胎的产羔方式,多产羔羊。
建立村级人工授精站 增强选种,淘汰劣质公羊,开展人工授精和细管冷冻精液配种工作,充分发挥出色种公羊的作用,使羊群体中特一级母羊的数量不断增加。
探究自然牧草资源合理应用和林地防火的有效途径
笔者经调研得出,时节性禁牧不仅能科学合理的应用自然牧草,也有利于牧草的再生,降低牧草的衰老、凋亡,还能降低林地出现火灾的几率,有利于预防林草地火灾的发生。由此可见,草地畜牧业是林业的后续产业,林业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厚的饲草,畜牧业既为林业提供了肥料,又直接成为保护森林的卫士。
科学管理与合理应用草场资源 临时禁牧,羊与草分离。羊与草分离将自然草场和羊分别归属不同的管理者运营管理,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依赖市场经济和管理体制协调开展。养殖者能够与草地运营管理者以股份的方式集成经济结合体。按照实际情况,将草地分为割草草地、放牧草地、休牧草地三种不同类型,对建立好并能应用的草地按照草场植被覆盖率的测定,确定适合应用的时间和适合载畜量;养羊户租赁草地运用权,按照牧草资源的应用数量付给草地承包运营者费用。采用这种方式,养羊户和草地承包运营者都不情愿草地过度应用。由于草场有了专人集中管护,政府监督有了可操作性,可见,羊与草分别由不同的管理运营管理,有偿应用草场资源,能避免超载过牧,完成草场资源的科学应用。
科学的时节性禁牧(休牧制)替代临时禁牧 实行羊与草运营主体分离,有偿应用草地资源,既能维护生态环境,又能应用自然牧草资源,且方便易行,是处理羊与草矛盾的有用途径,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科学应用,促进养羊业可连续开展。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