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陕西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站
  • #
  • #
  • #
遗传繁育
  • 单位:陕西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电话:0912-3890195 13289129682
  • 邮箱:llp_315@163.com
  •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崇文路7号陕西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遗传繁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遗传繁育

对陕北白绒山羊本品种选育工作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5/11/20   点击次数:1865次   作者:管理员

对陕北白绒山羊本品种选育工作的意见
  薛 瑞  邵培禄  高启武  高子杰
(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研究所 719100)
1.陕北白绒山羊基本情况
    陕北白绒山羊是根据市场需要和陕北自然经济条件,以辽宁绒山羊为父本,陕北黑山羊为母本,采用两品种简单育成杂交方式,经过25年培育而形成的以产绒为主,绒肉兼用型山羊新品种。2002年4月通过国家羊品种委员会现场初审,2002年12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审定,2003年2月由农业部命名为新品种,收录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列为陕西省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对象。是继1985年辽宁绒山羊、1988年内蒙古白绒山羊宣布为地方新品种之后,国家宣布的第一个白绒山羊培育品种。
1.1  主要性能指标(验收时)
1.1.1产绒性能 在放牧和一般饲养条件下,成年公羊平均产绒量723.8±125.66g,成年母羊430.4±76.8g,周岁公羊448.4±101.93g,周岁母羊331.4±86.5g。羊绒自然长度在5cm以上,净绒率61.87%,羊绒细度公羊14.46±0.25微米,母羊14.3±0.13微米。
            陕北白绒山羊 产绒量、绒丛自然长度统计表
1                                          单位:只、克、厘米
项目
公羊
母羊
周岁
成年
周岁
成年
n
x±s
n
x±s
n
x±s
n
x±s
产绒量
274
448.38±101.93
281
723.8±125.66
1479
331.4±86.5
4866
430.37±76.8
绒自然长度
274
4.95±0.91
281
6.1±0.99
1481
4.7±1.1
4855
4.96±1.03
 1.1.2 体尺体重 陕北白绒山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62.3厘米,成年母羊56.2厘米;周岁公羊平均体高51.5厘米,周岁母羊51.3厘米。羔羊初生重,公羔平均为2.5千克,母羔为2.2千克;周岁体重公羊平均为26.5千克,母羊平为21.2千克,成年公羊41.2±6.2千克,成年母羊28.67±4.99千克,周岁公羊23.9±8.63千克,周岁母羊21.2±5.03千克。18月龄屠宰率45.6%,20月龄屠宰率47.2%。
1.1. 3 繁殖性能 陕北白绒山羊在生后4月龄出现初情期,母羊6月龄、公羊10月龄即可配种。母羊发情周期17.5±2.7天,发情持续期23—49小时,妊娠期150.8±3.5天。公羊射精量0.6—1.8毫升,精子活率0.7%以上。母羊产羔率为105.8%。
1.1.4 遗传性能 陕北白绒山羊体质外貌、生产性能比较一致,产绒量等指标的整齐度逐年改善,纯白色羔羊占96.6%-97.6%。产绒量、绒自然长度遗传力分别为0.369和0.337(见表2)。改良低产羊效果显著。
部分经济性状遗传力、重复率估测值
2                                      单位:千克、厘米、克、只
测定性状
公羊数
后代数
表型值
遗传力
重复率
x
±s
CV%
h2
Se
初生重
13
421
2.24
0.15
6.7
0.631
0.046
 
断奶重
13
421
10.96
2.57
23.4
0.327
0.03
 
周岁
体重
13
421
16.44
2.7
16.4
0.37
0.032
0.624
绒自然长度
13
421
4.55
0.72
15.8
0.337
0.03
0.769
产绒量
13
421
303.63
81.2
26.7
0.369
0.032
0.64
注:估测方法为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
1.1.5 适应性 陕北白绒山羊是在陕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草场贫瘠的严酷生态条件下培育的,具有耐粗饲、耐寒冷、抗风沙、抗病力强等特点。
1.2 品种特性评价
与国内其它绒山羊品种比较,陕北白绒山羊具有单位产绒量高、绒质优秀、遗传稳定、群体中选育群间存在着多绒型变异和频密产羔个体等特征,在绒纤维细度、长度和产绒量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3  产业发展概况
陕北白绒山羊以其独特的优势具有重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和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以陕北白绒为主的羊产业己成为陕北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羊产业作为农业发展主导产业之首来抓,并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各方面给予扶持。群众喜爱、饲养管理水平较高,实现了圈舍、饲草加工、饲喂方式和饲养管理的规范化。数量发展快,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高。2007年陕北白绒山羊及其改良羊饲养量达到800万只,其中榆林市640万只;年产羊绒983吨,其中榆林市842吨。横山是陕北白绒山羊主产区,新品种类群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2007年,陕北白绒山羊发展到75万只,饲养量在10万只以上的乡镇有2个,5万只以上的乡镇有4个。建成了以马家梁、曹阳湾、水掌村为代表的135个规模养殖示范村和1.48万户规范化舍饲养殖专业户。达标羊子发展到30万只以上,占全县绒山羊及其改良羊的40%,占全省达标羊子的37.5%;产绒量225吨,占全省22.9%。养羊总产值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和畜牧业总产值的38.7%和79.5%。农民人均养羊收入1167元。以马家梁、曹阳湾村为代表的育种专业户人均养羊收入7500元以上,户均3万元以上。陕北白绒山羊在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农林牧生态经济系统中已处于主导产业地位,是农、林、牧有机结合的中间枢纽和中轴产业;是振兴陕北农村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载体。林业、农业均应为绒山羊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饲草饲料而进行结构调整;立草为业,以草定畜,大力发展陕北白绒山羊高效设施养殖,才是实现陕北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  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进展
羊绒市场的火暴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的实施,给以西部为主的绒山羊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陕北白绒山羊高效设施养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陕北白绒山羊数量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性能的迅速提高。2007年底,达标羊子已发展到71.4万只,占陕北地区绒山羊及其改良羊存栏总量337万只的21.29%。较验收时的2002年增长4倍。外貌特征以体大、拧角、毛长、绒长和绒密为主。拧角占70%以上,体大型占35%以上;毛长17厘米、绒长7厘米以上个体占70%以上;密度(M++)占40%以上。中心产区群体中多绒型品系占30%以上,细密型占30%,细长绒型占30%,粗长绒型占10%。多胎型个体占15%,频密产羔个体占45%以上,单胎占40%。群体中母羊比例占80%以上,1岁占40%,2-3岁占40%,4岁以上占20%。专业户育种世代间隔为1-1.5年,原种场为5年。
2. 1 产绒性能
据横山县2007年春季鉴定统计分析,陕北白绒山羊育种专业户成年公羊平均绒长10.75±1.06厘米,最高13.5厘米,成年母羊为8.15±1.68厘米,最高12.5厘米,分别较验收时增长了76.1%和64.3%;周岁公母羊提高更为明显,平均绒长分别为9.04±1.75厘米和8.70±1.75厘米,最高14厘米,分别提高了82.6%和85.1%。成年公羊平均产绒量996.76±157.83克,最高1650克,成年母羊为703.16±36.8克,最高1250克,分别较验收时提高了37.7%和63.4%;周岁公母羊产绒量分别为780.62±105.42克和460.32±85.34克,最高1350克和1150克,分别提高了98.2%和38.9%。接近辽宁绒山羊水平。见表3
陕北白绒山羊产绒性能统计表
3                                   单位:只、克、厘米、微米
 
项目
成年公羊
成年母羊
2001
2007
2001
2007
n
x±s
n
x±s
n
x±s
n
x±s
专业户
产绒量
281
723.8±125.66
75
996.76±157.83
4866
430.37±76.8
583
703.16±36.80
绒自然长度
281
6.1±0.99
75
10.75±1.06
4855
4.96±1.03
583
8.15±1.68
 
绒细度
50
14.46±0.25
 
 
 
14.30±0.13
83
15.27±1.18
原种场
产绒量
5
738.00±82.19
19
856.06±103.80
245
423.70±49.14
141
449.48±29.4
绒自然长度
5
7.12±0. 22
19
7.24±1.58
245
5.59±0.69
141
5.76±0.77
 
绒细度
5
14.22±0.69
 
 
30
14.08±0.70
53
14.43±0.12
2. 2 绒毛品质
由表3可见,专业户羊子绒丛厚度和产绒量显著增长,但绒纤维细度也显著增粗,品质有下降趋势。 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虽然增长不明显,但品质没有下降。据吉林农业大学马宁教授2006年测定,83只高产陕北白绒山羊母羊绒纤维平均直径为15.84±1.18微米,辽宁、内蒙绒山羊分别为16.03±1.55微米(50只)和15.71±1.11微米(203只);绒纤维直径≤16微米的个体占86.78%,辽宁、内蒙绒山羊分别占79.2%和93.4%;绒层高度5.38±1.65厘米,辽宁、内蒙绒山羊分别为5.7±0.95微米和4.71±0.71厘米;绒占绒毛的比例为55.70±10.98%,辽宁内蒙绒山羊分别为63.2±7.11%和42.94±9.65%。各项指标均接近辽宁绒山羊,显著高于内蒙古等品种。另据榆林学院2008年春季对靖边县育种户饲养的陕北白绒山羊和引进的辽宁绒山羊细度测定:26只陕北白绒山羊一岁母羊平均细度11.67±2.56微米,19只辽宁绒山羊1岁母羊平均细度为16.03±2.97微米。说明陕北白绒山羊在细度、长度和产绒量方面极具竞争优势。
2. 3 体尺体重
由表4知,舍饲后育种专业户实行常年均衡营养供给,成年公羊抓绒后体重53.46±10.5千克,最高99千克,成年母羊47.36±3.68千克, 最高72千克,较2002年验收时分别增长了30.2%和65.2%;周岁公母羊分别为43.2±3.6千克和35.45±4.18千克,最高74千克和58千克,分别是提高了80.8%和65.3%。但原种场由于实行传统放牧饲养方式,而且补饲不足,舂季抓绒时处于一年最低时间,因此体尺体重指标显著低于专业户。
表4    陕北白绒山羊体尺体重统计表    
 单位:厘米 千克
 
项目
      
    
原种场
专业户
原种场
专业户
n
x±s
n
x±s
n
x±s
n
x±s
成年
体高
17
68.27±3.86
25
71.50±3.32
73
58.75±2.98
92
58.07±2.42
体长
17
75.26±2.66
25
81.75±4.03
73
62.58±2.30
92
66.79±4.54
 
胸围
17
90.40±5.70
25 
108.75±8.65 
73 
73.92±4.47
92
90.06±4.98
 
管围
17
8.87±0.61
25
10.13±1.03
73
7.51±0.47
92
8.53±0.71
 
体重
17
46.2±6.20
25
53.46±10.5
73
24.40±2.98
92
47.36±3.68
周岁
体高
111
52.08±2.84
14
60.22±5.78
77
50.01±2.95
80
56.63±2.81
体长
111
53.78±5.48
14
69.35±7.11
77
51.83±2.85
80
63.86±4.26
 
胸围
111
63.72±3.41
14 
90.00±10.22 
77
61.26±3.40
80
82.70±8.34
 
管围
111
6.79±0.39
14
9.03±0.81
77
6.51±0.0.19
80
7.84±0.81
 
体重
111
19.84±3.94
14
43.2±3.6
77
15.36±2.18
80
35.45±4.18
注:该资料为横山县2007年舂季鉴定统计
2. 4 产肉性能
陕北白绒山羊羔羊生长发育快,舍饲状态下,成年公羊抓绒后体重53.46±10.5千克,成年母羊47.36±3.68千克,周岁羊分别为43.2±3.6千克和35.45±4.18千克。8月龄体重可达30千克以上,屠宰率可达50-55%;周岁羯羊胴体重20千克以上,最高可达30千克以上。产肉性能良好,潜力巨大,当年产羔,当年即可出栏。
2.5 繁殖性能
在舍饲条件下或饲养管理较好的群体,陕北白绒山羊在生后4月龄出现初情期,6—8月龄达性成熟。母羊6月龄、公羊10月龄开始配种。母羊产羔率120%以上。母羊表现常年发情和多胎频密产羔的趋势,经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母羊一胎可产2-3只羔羊,并达到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产羔率高达150%以上,为实现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
2.6 存在问题
2.6.1实用高新技术在陕北白绒山羊生产中推广应用少,深层次研究也不能与其目前的发展相适应。陕北白绒山羊种群中真正归属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数量少,杂交改良种群数量大,生产性能差异大,性状遗传不稳定。主要表现在遗传参数缺乏,性能测定尚不规范,育种场选种选配仍然依赖于常规的方法,比较先进的综合选择指数法和BLUP选择法没有得到应用,羊子的存留还基于表型信息。更缺乏在遗传学理论上深层次的研究,致使陕北白绒山羊近年来出现品种退化迹象,表现在主要经济性状如绒的细度变粗,绒纤维长度和净绒率参差不齐等严重问题。
2.6.2 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一是国家尚未出台选育标准,省市缺乏统一指导,良繁体系有名无实;二是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三是工作经费少,人员素质差。国营种羊场由于财政扶持少,人员工资难以维持,良种试验示范无法进行,良种不能良养,龙头作用难以发挥;技术推广部门由于机制、技术和经费等问题,己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养羊户的追切需求;四是种羊管理混乱无序,良种不能鉴定登记和有序窜换,人工授精等繁殖新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造成羊农对优秀种公羊的巨大投资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使南部山区养羊户因买不起高产公羊而任其自然交配,严重影响了羊子整体水平的提高。
2.6.3 没有制定饲养标准,饲养方法落后。多数养羊户还不适应从放牧向舍饲圈养的饲喂方式转变,舍饲条件下的日常管理、繁育技术,饲料配制和疫病防治等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规范化饲养管理技术尚未普及,配合饲料仅在部分育种专业户中示范推广,大部分养殖户仍停留在有啥喂啥的传统饲养水平下,进而导致禁牧后很多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和生产性能的停滞不前。
2.6.4 生产与销售脱节,市场管理混乱。缺乏龙头企业和中间组织,没有形成一体化格局,无法实现工牧直交,羊绒收购缺乏按质论价机制,导致羊农片面追求产绒量,绒毛市场掺沙使假,好次混销和压级压价现象,严重损害了养羊户的利益,也损害了陕北白绒山羊优质绒毛声誉的形成,同时由于种羊市场的无序化运作,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形成良莠不分的状况,又直接影响了绒山羊品牌的建立。
2.6.5 忽视了提高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育人工程。表现在培训经费少,不能走出去请进来,先进适用的养羊技术不能及时送到养羊户手中;培训措施不科学、效果差;缺乏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机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3对陕北白绒山羊本品种选育工作的意见
3.1. 高度重视陕北白绒山羊保种工作
绒山羊是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第一类保护的资源,陕北白绒山羊是我国第一个优秀的培育品种,该品种绒色洁白,手感柔软,纤维细长,细度在15微米以下,自然长度5厘米以上的个体占到81.2%,为国内羊绒纤维的上品。重视陕北白绒山羊保种工作,是保护国家特殊生物资源、保障品种不受疫病威胁、增强陕北白绒山羊原种生命力的需要,是强化高新科技在陕北白绒山羊保育种中广泛应用的需要,更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抓紧制定措施,确保陕北白绒山羊品种资源不丢失。采取原种场异处保种与社会化联合育种基地保种相结合。即以陕西省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为主,实施原种资源两处保护性饲养,强化优秀的陕北白绒山羊原种资源安全系数;同时在主产区实施社会化联合育种基地建设,增强种质资源的安全。原种场通过家系选择,提高原种生产性能;通过本品种内导血,增强原种生命力;通过舍饲,探索原种饲养方式改革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通过两处饲养,确保原种羊资源安全;通过良种推广,扩大优秀基因存在范围。实行每5年为一个世代,每个世代近交系数增量为0.01;共进行10个世代,50年内近交系数总量不超过0.1。同时建立联合育种保护基地,通过良种登记,增加基因多样性,增强选择强度;通过科学选种选配,提高整体饲养、改良水平。
3.2 修订选育标准,建立优良品系  
根据陕北白绒山羊品种审定意见和选育进展,重点对以下突出优良特性加以选育:一是单位体重高产绒量特性;二是绒纤维细长、绒色洁白特性;三是高繁殖性能潜力的特性;四是多绒特性;五是产肉特性。拟组建五个品系,各品系的具体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3.2.1 细绒型品系:成年种公羊产绒量在75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4.5微米;成年种母羊绒纤维直径在13.5微米以下,产绒量在400克以上。绒纤维厚度4.5-6.5厘米。
3.2.2 细长绒型品系:成年种公羊产绒量在10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5微米;成年种母羊绒纤维直径在14微米以下,产绒量在500克以上。绒纤维厚度6.5-9.0厘米。
3.2.3 多绒型品系:成年种公羊产绒量在125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6微米;成年种母羊产绒量在7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5微米。绒纤维厚度9.0-13.0厘米。
3.2.4 体大高产型品系:成年种公羊体高在75厘米以上,产绒量在135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6.5微米;成年种母羊体高在68厘米以上,产绒量在8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5.5微米。绒纤维厚度9.0-13.0厘米。周岁公羊体重在50千克以上,周岁母羊40千克以上,屠宰率50%以上,胴体重20千克以上。
3.2.5  多胎型品系:种公羊产绒量在12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5.5微米,自身应为产双羔母羊的后代;种母羊产绒量5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4微米,绒纤维厚度6.5-9.0厘米。3周岁至6周岁期间每年至少应产羔一次,在此期间累计产羔是在8个以上的个体。
3.3  强化良种登记,实行联合育种
建立以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为中心,横山县为主的联合育种基地。在充分调研、鉴定的基础上,原种场与育种场(户)联合育种,由原种场提供优质种羊、胚胎和冻精,建立系谱档案,制定选种选配计划,提供技术服务等工作,扩大群体规模,实现联合育种羊群达万只以上。
3.3核心群实行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繁育方式
应用综合指数法,结合羊只的表现型和后裔测定结果进行选择,诸方面都最优者,选定为系祖。将品系系祖分别和相应的品系基础母羊进行同质选配,对其后代的公羔重点加以培养,再按照选择系祖的标准进行留种,保证每一系祖都有其继承者。经过继代闭锁选育和相应的选种选配计划,使基因纯合化,优良性状得到固定,从而实现新品系培育的目标。为加速育种进程,丰富群内的基因库,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本品种外血导入,实行陕北白绒山羊核心群开放式繁育。引入外血无疑将克服因多年封闭繁育所带来的遗传相似度高、个体基因差异小等弊端,产生“基因杂合优势”,使品种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增强羊群的生命力。
3.5  应用现代繁殖技术,加速种羊的育种进程
人工授精、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是现代繁殖技术的主要核心部分。其中,人工授精能充分发挥优秀公羊的生产性状;超数排卵能充分发挥优秀母羊的生产性状,胚胎移植能快速提高优秀个体的培殖速度,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控制有益性状的优良基因迅速得到扩展,促进陕北白绒山羊的育种与改良。
3.6  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一要开展陕北白绒山羊的营养需求研究,制定饲养标准,研究各种饲料添加剂在绒山羊饲料中的应用,开发出羔羊全价料、育成羊及成年羊浓缩料和精料补充料。二要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疫病防治制度。三要建立育种档案微机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微机化管理模式,形成完整的系谱档案,全面的生产性能记录资料,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四要加快育种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培训相关科技人员,提高保种和选育工作科技水平。
3.7  开展数量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技术等科研领域的研究
畜禽的遗传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掌握它们的遗传规律,对理想的遗传变化进行理智的选择,并应用于育种和生产方面,是实现畜牧业高效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对陕北白绒山羊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产绒量、净绒率、绒长、绒细度、体高、体长、体重等性状进行遗传力、相关性及遗传趋势进行细致研究,为早期选择种羊提供可遵循的数量化依据。
 3.8 强化组织管理,保障资金投入
一是成立陕北白绒山羊本品种选育领导小组和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方案制定、组织落实、督促检查和经费筹措等。二是增加投入,改善条件。首先要加强原种场的建设和管理。原种场是负责品种资源保护的主体和核心,生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品种资源的安全,同时又肩负着育种和开发利用等重要任务,因此加强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建设对资源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省、市、县三级财政要设立重点资源场专项扶持资金,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以完善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品种保护、选育手段。三是深化育种体制改革,理顺经营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建立社会化联合保种、育种新机制。实行谁有能力谁来保,谁有技术谁优先,谁有实力支持谁的原则,调动保种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结辽宁省绒山羊原种场社会化联合育种工作经验,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社会化联合保种、育种机制。划定保种、育种基地,鼓励保种场和农户自愿联合,以协议的形式,通过补贴养殖户,回收优质个体等方法,达到“农户搞饲养,保种场抓监督;农户搞扩繁,保种场抓选育”的联合生产形式,切实加大陕北白绒山羊本品种选育力度。
 

二00八年七月

联系电话:0912-3890195 13289129682  E-mail:llp_315@163.com
主办单位:陕西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备案号:陕ICP备08002027号   汇通网络提供技术支持